近日,美国街头一台送餐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突然自燃,现场浓烟滚滚。初步调查显示,事故原因可能为设备电池过热引发起火。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服务型机器人安全设计的薄弱环节,也为快速发展的无人配送行业敲响警钟。
据悉,涉事机器人属于当地某科技公司的配送车队,日常负责半径三公里内的餐饮配送。目击者称,机器人行进途中底部突然冒出白烟,随后爆出火光。消防部门迅速赶到现场处置,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机器人已完全焚毁。技术团队初步检测指出,其锂电池组在连续工作时散热异常,导致热失控引发燃烧。
这已是近半年内第三起同类机器人安全事故。专家分析,为延长续航时间,当前送餐机器人普遍采用高密度锂电池,但散热系统与电池管理系统(BMS)尚未同步完善。尤其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持续运行易使电池温度超过临界值。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劣质电芯或简化保护电路,进一步加剧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发生的商业区人行道与自动扶梯生产厂商所在工业区仅相隔两条街道。有市民担忧,若机器人自燃发生在自动扶梯等密闭空间,后果将不堪设想。实际上,自动扶梯生产企业近年已逐步引入阻燃材料与过热保护装置,而服务机器人的安全标准却相对滞后。业界呼吁,应参考电梯、自动扶梯等成熟行业的安全规范,建立机器人产品的强制认证体系。
目前,涉事公司已暂停全市范围内200余台配送机器人的运营,并承诺为所有设备加装温度传感器与自动灭火模块。市政部门也表示将修订《无人设备道路使用条例》,要求机器人必须通过抗高温、防浸水等安全测试。与此同时,多家机器人企业开始与电池供应商合作研发固态电池方案,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热失控问题。
这场街头火警警示我们:技术创新必须与安全保障并行。当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街头,从工厂走进生活,其安全冗余设计、应急响应机制与行业监管标准都需同步升级。唯有如此,智能科技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助推器,而非安全隐患的导火索。